一、蘋果消費總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6年-2017年間,我國蘋果表觀消費量(產量+進口量-出口量)從2512萬噸增長到4350萬噸,11年間的增長幅度達到70%,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蘋果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總量已經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的蘋果消費國。
二、蘋果消費特點
鮮食消費為主
我國蘋果消費中鮮食消費占總量的90%左右,剩余10%為加工消費。自2008年以來,我國蘋果鮮食消費量一直呈現出不斷增加的狀態,而加工消費量則表現出平穩下降的趨勢,可以預期,未來一定時期鮮食消費仍將是我國蘋果消費的主要形式。
1.季節特征明顯
蘋果生產的季節性決定了蘋果消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我國蘋果主要為晚熟品種,而蘋果主要在秋季集中上市,具體表現為秋冬季蘋果消費相對較多,由于早熟蘋果嚴重短缺,加之蘋果貯存并不便利,因此春夏季節特別是夏季蘋果供給量比較短缺,是蘋果的消費淡季。
2.地域存在差異
受消費習慣,氣候條件和區位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蘋果消費地域差異明顯。北方地區集中了我國蘋果的主要產區,蘋果供應量比較充足,品種豐富多彩,質量上乘,是北方廣大消費中占主導地位,是消費的當家水果。但隨著蘋果保鮮技術的不斷提高,商品運輸越來越快捷,蘋果消費地域特征正在逐漸淡化。
三、價格分析
價格走勢及特點:通過對農業部發布的蘋果價格分析,2012~2017年間,我國蘋果價格是“過山車”式的漲跌交替的態勢。
主要體現在一是2012年至2014年間,先跌后漲,該階段我國蘋果批發價由2012年的均價5.43元/公斤,快捷下跌至2013年的4.47元/公斤,后又上漲至2014年的5.78元/公斤。其中,2012年后蘋果價跌主要是由于2012年蘋果產量比2011年增加251萬噸,是近年來產量增幅最大的一年,供大于求,帶動價格下跌。但隨著蘋果生產成本的逐年上升,蘋果產量增幅放緩,需求繼續增長,2014年消費量達3687萬噸,比2013年增加了195萬噸,蘋果價格開始回升。二是2015年至2016年間,止漲下行。該階段我國蘋果批發價格由5.78元/公斤跌至5.27元/公斤。
主要原因為以下兩個方面:①我國蘋果供大于求,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蘋果生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產量由2014年的4092萬噸增至2016年4388萬噸。然而,由于需求增加的緩慢,當期蘋果市場是供大于求格局,局部地區滯銷。2015年“五一”節過后,我國蘋果產區庫存尚余存50%,如山東煙臺蘋果出庫率不到四成,山西臨猗三分之二的蘋果滯銷,陜西洛川庫存高達15—16萬噸。②我國蘋果消費需求發生轉變,消費者對健康水果的訴求日益增長,這使得國外中高端水果進口增加,擠占國內蘋果消費的市場份額。
價格周期性分析
蘋果價格波動具有果品特有的季節性特點。一般來說,由于9月—11月份為我國蘋果采收集,大量新年度蘋果流入現貨市場,市場供應增加,批發價格相對較低。12月至來年2月受元旦及春節節日因素影響,市場需求增加,批發價格逐步抬升。3月~4月兩個月份,機械冷庫的蘋果集中出庫,供應量變大,帶動價格下跌。5月份隨著機械冷庫出貨接近尾聲,供應量減少,價格有的回升。6月—8月間則為早中期蘋果集中上市時間,價格相對較低,帶動蘋果批發價整體走低。
四、如何走出價格低迷狀態
由于近年來,我國蘋果供大于求,價格低迷,果農純收入明顯減少,嚴重影響果農務果的積極性,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像秋施生物有機肥,生育期補養,病蟲害防治,疏花疏果等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最終導致產量、品質都下降,今年的優質果率相比去年下降20%左右,如果早日阻止遏制這種惡性循環,這是當前果業生產的頭號難題,解決的途徑是:限產提質增效。
一是限產提質,堅持定量生產,控制全樹、全園留果總量,一般畝產3000~4000公斤,果品質量高,小果率低,經濟效益好,通過改造群體和個體建設通透的樹體結構。
二是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力度,選用優新品種,生產優質果,生產功能果,科學施肥,運用小冠樹形,如:細長紡錘形,松塔形和高紡錘形等,樹冠通風透光,優質果率高達90%以上,而且修剪效果提高2~3倍。
中農樂通過自建基地、自有品牌、安全可溯源、自主銷售,形成了中農樂模式。特別是果品安全溯源工程的實施,所生產的中農樂 “運城有身份證的蘋果”銷售價格普遍比傳統生產者高出10%左右,已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中農樂-樊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