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隨著糧源轉移,余糧銷售壓力遞減,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玉米價格延續區間振蕩。市場人士表示,供應壓力有所減緩,而需求增長不足,玉米或企穩有所反彈,但反彈空間預計受限。
隨著購銷進度推進,糧源轉移至貿易商手中,基層余糧有限,干糧交易成為重心。長安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劉琳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東北第三批收儲預期隨著吉林直屬庫的收儲落地而增強,疊加保稅區收緊進口政策、定向稻谷出庫延期等利多消息支撐,市場情緒得以提振,3月底4月初玉米期價表現偏強。但隨著前期利好不斷消化,疊加基本面沒有太大變化,玉米上行乏力轉而回落。
“事實上,4月上旬全國玉米售糧進度為80%—84%,疊加進口谷物庫存偏高,商業渠道供應充裕;下游深加工和飼料企業在建立一定庫存的狀態下,采購情緒仍偏謹慎。同時各類儲備及貿易主體在產區展開收購,供應壓力遞減,加上進口拍賣暫緩、收緊保稅區進口消息,市場存在預期升水,價格底部有支撐,但上行缺乏有力驅動,預計呈現筑底振蕩走勢。”中信期貨農業組分析師劉麗芳向期貨日報記者解釋道。
弘業期貨玉米分析師陳春雷表示,4月中下旬,東北地區玉米新作種植將展開,從補貼政策看,大豆補貼仍遠優于玉米,玉米種植面積或難增。而《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玉米是產能提升重點,因此玉米新作產量或穩中有增。
外盤方面,據陳春雷介紹,美國農業部釋放美玉米種植面積減少預期利好,但近期天氣利于播種,截至4月7日,美玉米播種工作已完成3%,與去年同期持平。需關注的是,美玉米舊作結轉庫存增加壓力。南美方面,巴西減產預期與阿根廷恢復性增產預期對沖。從谷物替代上來看,玉米與小麥價差仍超300元/噸,且難再現去年大量低價芽麥替代情形;當前小麥生長形勢較好,需關注麥價承壓可能。進口方面,1—2月的進口玉米量較大,且較高的內外進口利潤差促進進口增加。中國海關已要求一些貿易商限制向保稅區運送海外玉米,以緩解國內供應壓力;政府要求貿易商和加工商將入境量控制在低于去年的水平。因此進口壓力或有所減緩。
“后續來看,隨著季節性銷售高峰過去,糧源逐步減少,供應壓力有所降低,基層余糧逐步減少,自然干玉米逐步成為市場主流。不過,需求端表現欠佳。一方面,今年1—2月谷物進口好于預期,擠占玉米份額,同時飼料企業需求平平,且生豬長期去產能,對原料玉米提振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深加工行業產品淀粉近期累庫速度提升,庫存達到同期高位,后續繼續累庫空間受限,或限制玉米需求,由此推斷深加工開機率難以繼續回升,因此深加工端也難以為玉米提供上漲動能。”劉琳說。
展望后市,劉琳認為,雖然技術面可以看到玉米加權指數已經逐步脫離下跌通道,但短期缺乏推動玉米大幅上漲的因素,玉米可能以振蕩筑底為主。此外,從價格看,山東—東北玉米價格持續倒掛,將限制東北糧源外流,從供應端看,今年山東等地豐產,糧源供應持續充裕,且價格偏低,相較東北玉米更有優勢,在限制東北糧源外流的同時,可能限制東北玉米價格的漲幅,后續可能通過山東等地玉米價格補漲來修復兩地價差。
劉麗芳提示,5—7月關注替代品壓力,價格有抬升機會。替代品方面,主要關注新季小麥替代影響,關注品質和產量,另外關注飼用稻谷和進口玉米釋放效率。進口谷物方面預計呈現遞減趨勢,同時考慮生豬養殖壓欄情況,預計需求有所好轉,在庫存去化下,價格有上行機會。8—9月,陳糧庫存將去化至年內低位,飼用需求旺季來臨,庫存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驗證去年產量、整體消費規模以及收儲影響,價格有望觸及年內高點。同時關注國內外玉米關鍵期天氣狀況,進出口預期等。10—12月,關注新季玉米上市效率,逐步進入供應高峰期,整體價格趨勢預計高位回落,注意消費旺季和供應效率偏慢可能帶來的預期差。( 來源:期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