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奇異果就是中國獼猴桃,當這個常識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了解,國產獼猴桃的機會開始顯現。
而我國的獼猴桃市場多年來存在著這樣的痛點:國產獼猴桃相對便宜,但很多不可即食,給人留下口感不好的印象;進口獼猴桃以新西蘭佳沛為例,口感較好,買來即食,但價格昂貴,還占據了很大市場份額。
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獼猴桃種植面積世界第一,但單位面積產值新西蘭佳沛約是中國的15倍。一個新西蘭獼農創造的收益,約等于75個中國獼農創造的收益。
即食與口感是造成這差距的關鍵因素。特別是隨著生鮮市場規模的擴大和消費飲食習慣的改變,“買回家等它熟”越來越不被消費者接受。
同時在即時配送、社區團購等新商業模式下,相對明確的C端需求讓國產獼猴桃找到了切入市場的完美角度——“即食”,這帶動了獼猴桃產業鏈的連鎖反應,消費者買到了口感合適的獼猴桃,商家拉高了客單價和復購率,產地賺到了更多的利潤。
生鮮電商反推產業發展,國產獼猴桃標準化程度提升。
“以前以跑銷量為主,4000萬斤的產值大概1.5億元。”陜西一位獼猴桃供應商柳鑫向央廣網記者表示,“現在以翠香、徐香、紅心為主,全部做即食獼猴桃,是普通獼猴桃價格的1.3-1.4倍,2000萬斤的產值就能達到1.5億元。”
和蘋果、柑橘不同,獼猴桃是典型的后熟型水果,也就是說,在采收時果子還沒熟,摘下后呼吸作用更快,存放后才能變軟熟透。對于果農和基地采銷來講,盡早采摘、低程度催熟才能保住錢袋子。對于消費者來說,從超市和菜市場買回來的國產獼猴桃,大多硬邦邦,在家中催熟的過程中,常處于“硬著不能吃,軟了吃不及”的兩種極端情況。
柳鑫告訴央廣網記者,當年做即食的效果并不好,因為催熟之后果子需要盡快送到消費者手中,但當時的水果流通處于傳統模式,從產地到批發市場,再到下一級批發市場,最后到超市或者菜市場,鏈條和時間太長,導致即食獼猴桃損耗很高,“訂單不穩定,都催熟了賣給誰呢?”
轉機出現在2020年,O2O模式即時配送開始普及,社區團購遍地開花,訂單開始變得清晰可循,鏈路大大縮短。訂單量的穩定和完善的日配物流體系也為銷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接下來只需要解決催熟技術的難題,“即食”獼猴桃便能實現。
柳鑫介紹,剛采摘下來的獼猴桃屬于硬果,澀口,經過溫度調節+可食用乙烯等一系列的催熟后,18-24個小時就可實現糖度翻一倍,硬度降一半,然后通過對果心溫度、果肉糖度、果肉硬度的檢測,根據訂單要求,給配送環節留出合適的時間。
通常情況下,即食獼猴桃在到達消費者手中后,可以立即食用,也可以在常溫下保存5-7天,冷藏時間最長可以拉長到30天,這也為零售商拉長貨架期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即食”獼猴桃,2021年,柳鑫所在的公司和叮咚買菜一起嘗試探索在浙江嘉興建設了一家“倉庫”,業內稱之為“銷地倉”。而在這之前,催熟倉庫都建在產地附近,做輕微催熟后運往市場。
不同的是,銷地倉距離市場足夠近,可以根據每日的訂單需求,通過提前調節倉庫內的溫度、濕度和氣體含量的方式,實現對獼猴桃進行實現分級儲存和可“即食”程度的催熟。自此,華東的消費者就可以在叮咚上買到能即食的國產獼猴桃,如徐香、翠香等。而且,從價格上看,國產的徐香和翠香的售價只有進口奇異果的1/3甚至1/4。
“市場反饋很好,消費者吃到好吃、有品質的獼猴桃,這也倒推種植戶做好產地管理,做好規劃化和品質化,目前催熟的技術走得也很快,對于什么時候能吃和貨架期有多久都可以精準控制,國產獼猴桃價格行情越來越好。”(來源:央廣網 獼猴桃產業網 萬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