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豬肉,是近期的熱門話題,在全國一片叫嚷聲中,豬肉還在愈演愈烈的趨勢,現在全國豬肉的主流價格在20元上下,南方地區,像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地,豬肉價格已經爬過了30元大關,極個別地區突破了40元/斤,到底都是誰惹的禍?
豬肉上漲并不是無緣無故的,主要在于農業部公布的消息,咱們國家今年的生豬存欄量急劇下降,存欄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億頭,能育種的母豬存欄量下降了近1200萬頭,這都是很明顯的下降,造成豬肉價格上漲也是情理之中了。有數據統計,咱們人均消費豬肉的高點在2014年,達到了人均消費豬肉41.81公斤,2016年達到了人均39.76公斤,2018年也呈現了下降的趨勢。看到人均消費的豬肉,我要回憶一下,自己的豬肉消費能力達到了嗎?
隨著生活品質的增強,國人消費豬肉的方式也在轉變,開始轉向大眾的蛋類,魚類,牛羊肉等均衡消費。豬肉制品會是一個消費趨勢,有數據驗證,咱們國人消費以鮮豬肉為主,肉類制品只占到了豬肉類消費的15%不到,相比較美國占比超過了67%,小日本占比超過了90%。未來,咱們國人的消費觀念也會轉變,肉制品的消費和鮮豬肉的消費占比會有很大的提升,到時候,鮮豬肉的需求會降低,那時候,豬肉的價格就會趨于平穩。
今年的豬肉價格上漲厲害,這也是始料未及的,不過還好,背后有強大的祖國在做后盾,只要努力,吃上豬肉還是沒問題的。養殖生豬有個時間過程,等過了這段時間,堅持一下,生豬出欄率提高了,豬肉價格就會走下降,然后走一個價值回歸的過程,到時候,豬肉還會走向家常的餐桌的,你說是這樣嗎?(網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