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全國的豬肉產量嚴重不足,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生豬的產能大幅下降,尤其是表現在散養戶的大幅退出,并且有些規模化養殖廠也縮小了養殖規模,甚至有些出現了疾病或者因為成本問題不得不退出養豬行業。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我國目前的母豬存欄同比降幅已經達到了26.7%,已經遠遠超過了5%的警戒線,后續我國的生豬供應將會是一個大難題。
生豬產能下降如此之大,那對消費的影響呢?自然是有的。我國多數消費者都是豬肉的消費群體,根據統計,我國消費者消費的肉類中,豬肉的占比能夠達到60%,而雞鴨等禽類肉能達到30%。即使現在豬肉的產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我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依舊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生豬的供應不足,生豬價格也有了大幅上漲。現在為了滿足國內的豬肉供應,有專家建議從3個方面入手,緩解需求壓力。
首先是增加進口豬肉的數量。顯然這個方法最直接也最簡單,凍肉直接進口,既能緩解我國的豬肉需求,也能讓一些豬肉深加工企業有肉可用。不過有一點值得說明一下,我國每年的進口豬肉量在180萬噸,而全球可供出口的豬肉量不過才是500萬噸,這樣來看,僅僅依靠進口是不足以解決需求矛盾的。
其次就是增加其他肉制品的數量。像是雞鴨魚肉、牛肉、羊肉等等,專家建議增加肉食的多樣性,以滿足消費者對肉類的需求。
最后就是常常掛在嘴邊的調結構了。現在雖然養豬行業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所以也給了雞鴨鵝等肉禽養殖業,以及養牛養羊業一定的發展機會。在豬肉為主的消費格局里,若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得以調整和改變,增加禽肉和牛羊肉的比例,那么豬肉的缺口就會相應的減少了,豬肉價格的過快上漲也會得以緩解。
但是還是要尋找治本的方法,那就是盡快恢復養豬供應,讓養殖戶有信心養豬。近期多省對生豬養殖給予了一定的補貼。像是在山東,為了鼓勵養殖戶養豬,對規模化養豬場給予了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50%的貼息補貼政策。像是在四川,為了鼓勵散養戶恢復養豬,給予養殖戶一次性5000元以上的獎勵,符合政策的還能有銀行貼息貸款服務。
以前在很多省,都不重視中小規模的養殖戶,因為他們的養殖量小。但是現在也正是因為他們養殖量小,所以即便出問題,也不是很嚴重,所謂船小了好調頭。的確如此。在非瘟疫情之后,一些省份開始轉換思路,鼓勵散養戶,散養戶的春天要來了!
不過,目前非瘟依舊風險在,發病后的損失不能不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面對豬肉缺口的商機,很難說現在養豬到底是對是錯。那么,經歷過非瘟的養豬人,你們真的敢再養嗎?(鋤禾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