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國小麥收儲制度改革的關鍵一年。政策消息調整密集,改革力度加大,改革成效明顯。小麥市場由政策收購主導向市場收購主導的轉向步伐加快,市場化購銷更加活躍,優質優價的市場特征表現也更加明顯。
國家在下調最低收購價小麥價格的同時,兩次下調臨儲小麥拍賣底價,政策性小麥價格重心同比下移,因此導致市場小麥價格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監測顯示,截止12月末,全國主要糧油批發市場三等白麥交易均價2441元/噸,較1月底平均價格下降90元/噸,較上年同期下降109元/噸。
一、2018年小麥市場價格重心下移
上半年新麥上市前,國內小麥市場在政策利空和供需寬松的雙重壓力下,價格持續弱勢下行。新糧上市后,由于新麥普遍歉收,惜售情緒濃厚,市場看漲預期增強。下半年階段性市場雖然調整頻繁,但整體處于上行態勢。2018年產新小麥價格的高位出現在11月中旬,時間比去年提前,高位水平比去年下降,高位運行的持續時間也較去年縮短。
二、2018年小麥市場化特征表現明顯
處于供給側改革推進期的糧食市場,注定不會平凡。2018年的小麥市場 “市場化”步伐加快,市場的運行特點較往年翻新。
第一、優糧優價市場法則體現明顯
受異常天氣的影響,2018年主產區部分地區小麥質量受損嚴重,尤其南方麥區小麥質量普遍偏差。由于各地小麥質量不一,市場收購主體收購價格按質定價、優質優價、劣質低價、涇渭分明。據市場反映,今年高質量小麥價高難采,質差小麥價低難賣。夏收以來,主產區符合質量的普通小麥主流進廠價在2470—2560元/噸,而超標小麥價格仍多集中于1800—2200元/噸之間。
從區域上看,由于南方部分地區受災較重,小麥質量普遍偏低.當前華北新小麥進廠價格普遍在2500—2560元/噸,蘇皖在2470—2500元/噸,南北小麥差價也高于上年同期。
第二、市場化收購始終擔當主角
今年夏收,雖然主產區六省有三省啟動了托市收購,但政策性小麥收購占比較往年明顯下降,市場化收購基本擔當者收購的主力軍角色,收購數量占到了總收購量的九成以上,市場基本體現了由政策收購主導向市場收購主導的轉向。
截至9月30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5015萬噸,同比減少2191萬噸。其中河北收購470萬噸,同比減少109萬噸;江蘇收購1021萬噸,同比減少221萬噸;安徽收購533萬噸,同比減少457萬噸;山東收購927萬噸,同比減少157萬噸;河南收購1207萬噸,同比減少1097萬噸;湖北收購161萬噸,同比減少92萬噸。
由于今年夏糧小麥收購呈現市場化為主、托市收購為輔的局面,政策性小麥收購量大幅下降,三省最低收購價小麥僅收購了235萬噸,以往政策性托市主導收購形勢的格局發生根本性改變。
第三、優質小麥行情好于普麥
由于2018年局地優質小麥受災較重,市場預計后期優質小麥供應可能偏緊,加之市場的惜售心理較強,部分企業及貿易商對優質小麥采購積極性較高。主產區優質小麥一改往年跟漲普麥價格的現象,優質小麥行情一直好于普麥。
截止12月底,山東菏澤地區濟南17優質小麥進廠價格為2670元/噸,河北石家莊地區藁優2018優質小麥進廠價格為2710元/噸,河南安陽地區鄭麥366優質小麥進廠價格為2680元/噸,優普小麥差價為207元/噸,處于較高的水平。
第四、飼用及工業小麥消費增加
由于2018年夏收期間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區受到降水頻繁的影響,雨后收割的小麥中發芽數量多于上年,部分發芽率較高及毒素超標的小麥不能用于面粉加工,只能用于飼料及工業生產。市場預計,受品質偏低的制約,今年小麥飼用、工業用量將會較上年度增加。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8/19年度國內飼用小麥消費量為18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300萬噸,增幅為20%;小麥工業消費為12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50萬噸,增幅為26.3%。
第五、小麥進口數量出現大幅下降
今年我國小麥進口數量出現大幅下降,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受中美貿易貿易摩擦的影響,美國小麥進口出現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今年全球小麥主產國扎堆減產,國際小麥價格上漲明顯,再加之國產優質小麥價格低于上年同期,進口小麥利潤空間收窄,用糧企業小麥進口的積極性較往年降低。
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11月我國進口小麥14萬噸,同比減少1.6萬噸。2018年1-11月我國共進口小麥286萬噸,上年同期為412萬噸,同比減少30.6%。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8/19年度我國小麥進口量為280萬噸,較上年度減少88萬噸,減幅為23.9%。
三、預計2019年接新前小麥價格趨弱運行
新年伊始,從近來的小麥市場運行狀況來看,對于春節前的小麥市場,當前價格已基本止跌趨穩,市場的變數已經不大。2018年夏收前的小麥市場,由于市場供給充足,再加之政策預期效應體現利空,小麥價格整體偏弱運行的概率較大。
第一、春季小麥市場面臨壓力偏重
每年的春季,是我國小麥小麥市場壓力相對較重的時期。由于市場節日消費已過,一旦市場各供應主體增加小麥上市量,市場極易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的局面。
從供給上看:一方面,國家臨儲小賣庫存依然高企,政策性供給并不缺糧。初步統計,目前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仍在7300萬噸以上。雖然國家臨儲小麥庫存分布不均的問題仍然存在,但市場供給整體并無擔憂。另一方面,市場面臨國儲小麥輪換出庫。春節過后,多數儲備企業將會啟動國儲小麥輪出計劃,一些地方儲備為推陳儲新也將會抓緊時機進行輪換出庫,屆時市場的供給相會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為迎接新糧上市,農戶及貿易商也會在新糧上市前出凈手中小麥。
從需求上看:通常春節后是面粉消費的淡季,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面粉銷售旺季與淡季的區分并不十分明顯。就筆者之見,節后隨著農民工陸續外出,大中專學生陸續返校,面粉銷售速度雖不及節前,但也不會明顯降低,小麥價格有望保持基本穩定。不過進入5月份以后,市場將再次面臨新糧上市的壓力。
第二、政策對市場的影響效應偏空
上年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公布2019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2元,比2018年下調3元,說明國家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的趨向與步伐始終是一如既往,穩步推進。按照政策的執行期限來看,國家最低收購價小麥價格繼續下調的影響效應將會在今年的市場中逐步體現。
2018年,國家臨儲小麥銷售底價經歷了兩次調整,累計下調了110元/噸。近來市場傳言國家在元月后可能將繼續下調臨儲小麥銷售底價。從近來小麥拍賣成交情況看,2016年小麥成交較好,而2017年產小麥由于拍賣底價較高,成交情況并不理想。處于“去庫存”以及“降成本”的考慮,市場認為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仍將面臨進一步下調的空間。
第三、天氣變化將會受到市場關注
農業部農情調度顯示,2018年秋冬種預計冬小麥播種面積較上年穩中略有減少,但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增加。據氣象遙感監測,當前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占比分別為22%、71%。盡管冬小麥長勢略差于上年同期,但整體長勢仍屬正常。
天氣變化歷來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受春季旱情的影響國內小麥市場往往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階段性波動,尤其期貨市場顯得更加明顯,天氣的變化容易引起市場的炒作。由于氣象條件變數不定,一旦小麥生長受到不利天氣影響,市場將會隨市場主體心理的起伏而出現波動,估計新麥長勢及天氣的變化在夏糧收獲前將會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中華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