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農網訊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對于農產品行業來說,預知市場價格是很多人希望學習的本領。除了依靠經驗預估或者向專家咨詢,農戶也可以根據“數字”找到想要的答案。“數據分析”聽上去很專業,實際上普通人也可以抓住和運用其中簡單的規律。
對于農產品的銷售商和種植者來說,“賣貨”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因為農產品行業階段性供求變化非常明顯,價格也跟著波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避免賠本?需要咱們有一雙能預測價格的眼睛,預測的方式就是“數據分析”。
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能進行“數據分析”嗎?其實不然。農產品主要會產生兩種數據,一種是每天即時產生的價格數據,一種是品種歷史數據,這兩種有不一樣的作用。
首先,通過每天的菜價,農產品銷售者可以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現在是信息時代,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市場價格動態。這些數字拼湊在一起,就能看出市場的需求情況和顧客的偏好。
每個地區每個批發市場都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地區可能是某個品種好賣,有些市場可能只有品質好的農產品好賣,如果能對比多個市場的價格,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區或市場。某個品種如果連續一段時間低于收貨商成本價,接下來發貨量會慢慢減少,機會的時間點就會顯露:每當發貨量變少,過段時間價格就會因為供應減少而升高,找準這個時間點,往往會比別人賣得價格更高,尤其是一些能長期存儲的蔬菜,效果更明顯。
所以看每日菜價,不能只看一個地區,也不能只看一個市場,應該多個地方進行對比,時間長了就會抓到一些規律,也會培養一些感覺。
除了觀察每天的價格數據,銷售者還要學會通過歷史數據找到品種的空檔期,并且在空檔期下功夫。舉個例子,注意關注某一種蔬菜的“歷史菜價”。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可以把變動較大的品種梳理出來,當蔬菜價格升高的時候,其原因如果不是災害,那就是階段性供求不足,這個時段就是農產品空檔期。趁著這段時間銷售農產品沒有特殊情況是一定不會賠本的。
同樣,根據歷史數據還能找到菜價起伏的規律,從而根據規律調整種植方式。有些品種有空檔期,但有些品種沒有,比如大部分葉菜幾乎任何時候都能夠確保供應,那么是不是沒有機會呢?當然不是。
有人連續觀察了5年的葉菜價格變化情況,發現了一個大規律,每年的5到10月期間,總有一段時間的菜價因為自然災害而上漲。另外,觀察者還發現,一年之中,如果長期有菜供應,高價行情能夠維持2到3個月,那么一年的風險就會消除。所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確保蔬菜行情好的時候供應的上。
其實,“數據分析”就是一種觀察和思考的工作,銷售者之間可以互相探討學習,學會以數據為基礎,從數據中找到差異和機會。種植者不要禁錮思維,也不要盲目跟風,或者對農產品的價格聽天由命。菜價不好的時候不妨坐下來好好分析數據。(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