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起我國鮮食葡萄產量已穩居世界首位,到2014年,我國葡萄栽培面積已躍居世界第2位。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世界鮮食葡萄總產量達到2194萬噸,中國總產量為1020萬噸,占世界產量的46.5%。到2017年底葡萄種植面積達到79.92萬公頃,產量達到1367.6萬噸,同改革開放前(1978年)比,面積增加30.9倍,產量增長78.2倍,人均葡萄近10 kg,但近年來全國葡萄整體價格成下降趨勢,葡萄供應已有過剩的趨勢。
由于新技術的不斷創新,特別南方設施栽培及避雨栽培技術的運用,使得全國葡萄種植區域不斷擴大,到2017年底,全國各省市均有葡萄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的有2個省,超50萬畝的有6個省。避雨栽培新模式的成功推廣,使我國葡萄非適宜區的南方成為鮮食葡萄的主要產區;設施栽培使全國每月都有葡萄成熟,實現了周年供應,提高了對了對冰雹、大風、鳥害、凍害、沙化等自然災害的有效防控,為葡萄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設施葡萄可以進行反季節生產和避雨生產,改變了葡萄正常的季節生長規律和種植區域,不僅延長鮮食葡萄的供應期,豐富市場供應,提高品質,而且大幅提高葡萄價格,與此同時,設施形式不斷翻新,在玻璃溫室、日光大棚的基礎上,研發不同材料、不同結構的新設施。如:全天候溫室、連體溫室、水幕簾溫室、防寒大棚、避雨棚改造溫室等多種新設施,有效的帶動葡萄產業發展,設施葡萄面積迅速提升,目前全國以達到近20萬公頃,占葡萄總面積的25%,成為葡萄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葡萄產業同全國水果的形勢一樣,面積、產量、產值都連年增長。但是在全國供給側改革和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在多年片面追求產量后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首先是追求高密度、高產量、高收益現象突出。每畝定植600~800株、最高可達1000多株的葡萄園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在一些新興產區流行的“葡萄密如蔥”的說法并非戲言。由于有了高密度,加上大量的肥水供應,目前都葡萄園可以實現一年定植,二年達產(1000公斤每畝),三年豐產(2000公斤每畝)的目標,最終達到2500~4000公斤每畝的生產水平。前些年由于市場需求和供給不足,售價均在6元每公斤以上,每畝純收入萬元以上的葡萄園非常多。但是由于追求高產量,高密度種植直接導致葡萄成熟期延后、上色不均或不上色,含糖量不高,口味變淡,病害嚴重等影響品質等問題的發生。如夏黑葡萄畝產量1000 kg是“夏黑”,1250 kg是“夏紫”,1500 kg就是“夏綠”。品質下降導致了效益的降低,今年市場上維多利亞葡萄品質好的售價36元每公斤,差的只能賣到16元每公斤。
另外品種結構單一在北方產區也顯得較明顯,鮮食葡萄主要是紅地球、巨峰為主。面積小的種植園問題不突出,但是對于大面積種植園,會出現成熟期集中、銷售集中、銷售難、果農相互壓價、效益降低等問題。種植模式上,主要是大棚架,由于北方年生長量小,需5-6年才能爬滿架面,前期效益不理想;二是籬架模式,這種架式容易導致植株旺長,加上留枝多,雖然產量形成快,易導致枝葉郁閉,影響果品質量。
目前,全國葡萄總體上是供大于求,價格不斷降低。但早熟葡萄、設施葡萄和優質葡萄銷售勢頭強勁。據專家預測,未來全國葡萄種植面積有望控制在70萬公頃左右,設施栽培的面積會不斷提高,達到總面積的30%~40%。(國際果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