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蟲 蟲害與防治。
1.危害
梨小食心蟲屬鱗翅目,小卷葉科,簡稱“梨小”,又名“東方果蛀蛾”、“折心蟲”,俗稱“蛀蟲”、“黑膏病”。近幾年由于梨樹套袋技術的普及,梨小在梨樹的主產區發生已有下降的趨勢。主要以幼蟲蛀食梨、桃、蘋果的果實和新梢。一般在桃、梨混植的園片發生嚴重。主要以第二代幼蟲從桃樹的新梢處蛀入,新梢被害后萎焉枯干,影響桃樹生長。
2.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6~6.0㎜,翅展10.6~15㎜,雌雄幾乎無差異。全體灰褐色,無光澤。前翅灰褐色,無紫色光澤。前緣具有10組白色斜紋,但不及蘋小食心蟲顯著,翅上密布白色鱗片,除近頂角下外緣處的白點外,排列很不規則。卵淡黃色,接近白色,半透明,扁橢圓形,中央隆起,周緣扁平。老熟幼蟲體長10~13㎜。全體非骨化部分淡黃白色或粉紅色。頭部褐色。前胸背板淺黃白色或黃褐色。臀板淺黃褐色或粉紅色,上有深褐色的斑點。蛹紡錘形,體長6~7㎜,黃褐色。
3.發生規律
梨小食心蟲在各地發生的代數不同,在遼寧西部和華北地區一般發生3~4代,在山東和內蒙古巴盟地區發生4代,黃河故道和陜西關中地區一般發生4~5代,在蘇北地區一般發生5代,四川蓬溪地區一般發生5~6代,江西南昌地區一把發生6代,廣西7代。基本上都是以老熟幼蟲在樹干的基部土中和樹干的老翹皮下、粗皮縫中、枯枝落葉等隱蔽的地方做繭越冬。桃樹和梨樹混植的園片,在梨樹上越冬的多。翌年春季,遇到連續7天的氣溫達到℃以上時,越冬幼蟲開始化蛹,連續10天氣溫達到10℃以上時,成蟲開始羽化,連續5天氣溫達到11~12℃時,羽化達到高峰。成蟲羽化后1~3天開始產卵。成蟲對糖醋液有一定的趨性,雌成蟲在交配后尤其強烈。桃樹和梨樹混植的園片,梨小食心蟲的成蟲喜歡在桃樹的新梢上產卵,幼蟲孵化后進入新梢內危害,一般一般可危害1~3個新梢,然后老熟化蛹。一般在6月份發生第一代成蟲,產卵在新梢上;第二代成蟲發生在7月中旬,產卵于果實上。從7月下旬梨園的卵量急劇增加,第三代成蟲發生在8月份,仍然產卵于果實上,并繼續危害果實。
4.防治方法
一是選好防治時間。將梨樹與桃樹毗鄰的第一、二代卵發生期防治重點放在桃樹上噴藥,第三代卵的防治重點放在梨樹上。二是選好防治農藥。有效的藥劑有:20%的殺滅聚酯2000~2500倍、2.5%的溴氰菊酯3000倍、2.5%的功夫聚酯乳油3000倍、5%的來福靈乳劑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