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樹形選擇和培養與栽植密度不匹配
一些新建果園,一般每畝栽植33~35株,在幼樹期應該培養改良紡錘形,但一些地方卻培養開心形或細紡錘形,造成幼樹樹冠小,果園覆蓋率低,土地利用率低,前期產量不高。一些密植果園,一般畝栽植84~111株,在幼樹期應該培養高紡錘形或細紡錘形,但一些地方卻培養自由紡錘形或小冠疏層形,造成大枝偏多、樹冠郁閉、內膛光照惡化、管理困難、果實品質下降。
樹形、栽植密度、砧穗組合、土壤類型和管理水平之間關系非常密切,應依據砧穗組合、土壤類型確定栽植密度,根據栽植密度選擇樹形,才能達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光能利用率、結果早、產量高、品質優的目的。
2成齡果園樹形改造過急
我國10~15年生蘋果園占絕大多數,由于整形修剪不當,出現樹體結構紊亂,表現為總枝量過多、樹冠郁閉嚴重、內膛光照條件差、結果部位外移、光能利用率低、樹勢不穩定(旺長、衰弱樹比例高)、果實色澤差品質低等問題。近幾年,在蘋果成齡園樹形改造過程中,不分樹齡、樹勢、土壤類型和肥水管理狀況等,照搬日本的修剪方法(一次鋸掉基部三大主枝,同時去掉中央領導干部的頭),雖然減少了總枝量,但是土壤瘠薄、干旱和半干旱園地卻造成樹體衰弱、腐爛病大發生等嚴重問題。建議逐年改造成齡果園,最好3~5年完成。樹體過高時要逐年換頭(大頭換小,逐年降低),畝枝量控制在6萬~8萬條。樹體改造要針對不同生態區域、立地條件、土壤類型和肥水水平、樹齡、樹勢、密度等制定方案,一園一策,靈活多樣,以樹為本,科學改形。
3矮砧果園整形修剪方法不當
在目前的成齡矮砧蘋果園,整形修剪方法不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生產問題。以M26作中間砧的中密度果園適于選用細長紡錘形。若采用改良細長紡錘形樹形,則應及時調整好上下部關系,重點是控制好下部主枝,防止下部大枝過多,樹體過大。高密度或超高密度果園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整形修剪系統,如高細長紡錘形等,以大幅度降低樹冠寬度。過去我國矮砧果園推廣多主枝的高大樹形,如改良紡錘形、自由紡錘形和不規范的細紡錘形,而國外則在推廣應用高紡錘形、超細紡錘形、圓柱形等。由于我們在樹形方面研究不夠,推廣喬化樹形,使矮化樹不矮、果園密閉、光照極差,導致很多果農對矮化效果產生了懷疑。很多矮化果園采用的仍是喬砧老果園的整形修剪技術,而沒有針對矮化砧樹的特點開發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技術。
4一些新建園基部留枝過粗且角度偏小
冬季修剪時基部(距離地面50~100cm)選留的枝過粗(枝干比大于1:3),并且角度較小,不但直接影響整個樹體的直立生長,而且也會對周圍枝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建議夏季修剪時做好下部過大主枝的開角工作,使角度達到90度甚至更大,必要時可采取環割甚至環剝措施,以控制生長勢。如果周圍有適宜的替換小枝,可將大枝疏除。
5夏季修剪對背上直立枝控制不及時或扭梢不當
對水平枝上發生的背上枝控制不及時,造成營養消耗較多,影響樹體發育及花芽分化。應采取針對性措施:當新梢長15~20厘米時,在基部扭傷,可以扭成下垂(比例不能過大,否則會給后期修剪帶來不便),也可向一側壓平。由于背上枝的發生及生產時期分散,因此背上枝的處理應不間斷進行,隨發現隨處理。
6冬季修剪只長放不短截不疏除
過去的冬剪對1年生枝多采用短截手法,現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所有1年生枝統統保留,不短截、不疏除,這樣年復一年,造成一些果園樹勢衰弱。建議在冬季修剪時對過密的1年生枝要適當疏除,對細弱和背下斜生的1年生枝也可以適當輕短截,尤其對易結果的品種,如嘎啦等。